close

學生們向蘇格拉底請教怎樣才能堅持真理?

 

蘇格拉底讓大家坐下來,他用手指捏著一個蘋果,慢慢地從每個同學的座位旁邊走過,一邊走一邊說:「請同學們集中精力,注意嗅著空氣中的氣味。」

 

然後,他回到講台上,把蘋果舉起來左右晃了晃,問:「哪位同學聞到了蘋果的滋味?」

 

有一位學生舉手回答說:「我聞到了,是香味兒!」

 

蘇格拉底再一次走下講台,舉著蘋果,慢慢地從每一個學生的座位旁邊走過,邊走邊叮囑:「請同學務必集中精力,仔細嗅一嗅空氣中的氣味。」

 

稍停,蘇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學生中,讓每位學生都嗅一嗅蘋果,這一次除了一位學生之外,其他學生都舉起了手。

 

那位沒舉手的學生左右看了看,也慌忙舉起了手。

 

蘇格拉底臉上的笑容不見了,他舉起蘋果緩緩地說:「非常遺憾,這是一顆假蘋果,什麼味兒也沒有。」

 

 

 

為什麼有一位學生有聞到味道呢?這是第一個吸引我注意的點。

因為想像,而變成了真實的話,是否真的會有呢?

其實這跟人聽到別人放屁,然後馬上就反應要遮掩鼻子是一樣的道理。

就算沒有真的聞到,但是還是有反應,是因為自己已經習慣了。

習慣這樣的反應動作了。

所以如果真的是這樣,或許這位同學是真的聞到了,但是這樣的味道可能是反應所造成的。

 

事情做久了,習慣了之後,都很容易會依照自身的經驗化成觀念而反應。

但是習慣,卻不一定是好事。

因為習慣了,發生了用習慣解決不了的事情時,就有可能會亂了腳步,也可能會因為這樣而情緒化。

情緒化並不能解決問題呢。

 

再來第二個吸引注意的點,就是本來沒有舉手的同學,看到周圍的同學都舉手了,自己也就跟隨著大家舉手了。

這讓我想到老師問大家是不是都懂了,自己明明不懂卻還是跟著大家舉手了,只因為只有自己沒有舉手,可能是丟臉,也可能是不想跟大家不一樣。

但是這樣其實仔細的想想,對自己並沒有好處。

因為自己還是不懂。可能會想說要事後去請教同學等等,但是當下就可以把握機會了,這樣事後的去補救,不是把原本要拿來做其他事情的時間給拖延到了嗎?

 

違心之舉。

因為大家都說1,所以自己也跟著說1。

但是明明心中的答案並不是1。

一個問題,或許答案也只有一個,但是過程也一定只有一個嗎?

那如果一個問題有很多答案呢?

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。

 

別人解出來的答案並不是自己的東西,但是卻很容易的這樣像是感染般的互相抄襲。

並不是只有一面而以,可以是多面的這樣。

 

或許不一樣的答案會遭受他人的排擠,但是這是自己的東西。

傾聽自己心中的答案。

會許就會了解真正的道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toru小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